普京大概没有料到:在俄乌冲突拖到第三年半之后,真正让俄罗斯陷入窘境的,并非一场传统大规模地面攻势,而是乌克兰在能源与经济链条上发动的一场有针对性的“无声绞杀”。
到了2025年秋,战场已经不再只是顿巴斯的壕沟和赫尔松的废墟。更危险的攻击来自夜色与高空——成群的乌克兰无人机穿越边境,直扑俄罗斯腹地的重要能源与交通节点:炼油厂、储油罐、铁路枢纽和港口码头成为首选目标。那不是简单的军事打击,而是一种系统化、战略性的能源战,旨在掐断俄罗斯支撑战争机器的命脉。
自8月起密集发动的远程打击,到9月底已造成显著后果:俄罗斯约38%的原油加工能力被迫停摆。仅在9月,就有四家大型炼油厂相继停产,包括隶属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的基里希炼油厂(年加工能力约1800万吨,9月14日停产)、全国前五的梁赞炼油厂(年1600万吨,9月5日停产),以及苏尔古特公司旗下的新库伊比雪夫斯克炼厂(年1300万吨,9月20日停产)。在全国43家炼厂中,有32家已遭袭击,仍能运行的仅剩位于乌拉尔、西伯利亚和远东的11家。
展开剩余77%被击中的多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大型炼厂——它们不仅能生产汽柴油,还能提炼航空燃油和化工原料。损失这些设施带来的影响,远超过摧毁单纯的油库;每一座炼厂的倒下,等于切断一条能为前线持续供给的“动脉”。这种有计划、有目标的打击,正让俄罗斯的战争后勤出现结构性缺口。
影响很快传导到社会最敏感的部分:燃料供应。媒体和官方纷纷传出警讯:汽油市场供给骤减、加油站排长队、部分地区实行限购,黑市价格猛涨。报道显示,9月国内汽油产量下降约100万吨,市场出现约20%的消费缺口。眼下政府不得不考虑临时从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进口成品油来缓解供需紧张——对曾经长期自给自足、位列世界前列的能源国而言,这种局面既尴尬又危险。
修复被摧毁的炼厂并非短期可以完成。在西方制裁限制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的背景下,专家估计对每家被破坏炼厂的修复至少需要数月乃至更久,有些设施甚至可能无法恢复到战前产能。燃料涨价的影响迅速扩散:物流、农业与制造业成本上升,零售价格整体上涨约12%,创多年新高,通胀加速,普通家庭的生活负担明显加重。正如一位分析人士所说,前线士兵可能听不到家园上空的导弹声,但家人却会在加油站的空桶和超市里上涨的物价中切身体会到战争带来的压力。
乌克兰的目标远不止炼油厂。港口、码头、铁路编组站、煤矿、冶金厂等所有支撑俄国战时经济运转的关键节点,都被列入打击清单。乌克兰能源与自然资源领域的负责人直言:每一次袭击,都是在削弱俄罗斯的出口能力与财政收入。随着黑海航运受阻、亚速海港口破坏以及内陆运输不断受袭,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效率和外汇收入持续走低,国家财政压力随之放大。
煤炭与单一工业城镇(monotowns)所受冲击同样严重。大量依赖单一矿业或重工业的城镇出现停工甚至停摆,生活必需的供暖和基本服务面临威胁。有人警告:连传统的石油城在这个冬天也难以安然无恙。
这是一种典型的“非对称窒息战术”:不靠一场决定性的会战取胜,而是通过持续不断、精准打击,消耗对手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承受力。前线可能仍旧胶着,但后方的动员与补给能力正在被一点点削弱。
推动这场战略打击的,是乌克兰军工能力的显著提升。过去对外援的高度依赖正在被本土化研发替代:低成本、长航程、可以量产的“自杀式”无人机,与远程巡航导弹形成组合打击。诸如“圆面包”系列的无人机以低价和可批量部署见长,而新型重型巡航导弹——射程可达数千公里、弹头和成本优势明显——则扩展了乌克兰打击纵深目标的能力。这些国产武器让乌克兰无需等待外部批准或受限于外援交付进度,就能持续对俄纵深目标施压,逐步构建起一条独立的“战略威慑链”。
乌方有人直言,希望在新年前后看到效果——让占领者亲自体会到被袭击、被掩埋的现实。对俄罗斯而言,三年多的战争已经暴露出一个重要事实:现代战争的胜负,不再单靠坦克和火炮的堆积,而更取决于能源链条是否稳固、经济是否持续运转以及民心是否能维持。
当前38%的炼油能力被摧毁,表明俄罗斯的战争经济出现了实质性裂痕,而修复难度高于预期。当拥有巨大利润与资源的寡头们发现自己的炼厂化为废墟、收入大幅缩水时,他们是否还能无条件支持这场消耗战?乌克兰的导弹与无人机也许无法立刻结束冲突,但它们正在一步步逼近一个临界点——或许,那正是走向和平的真正开端。
发布于:天津市